(《系辞传下》第一章) 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变化,而变化总是趋向合宜的时机。
林安梧:我想,不止是主体间性。中国文化如何不妨碍?中国文化的本体是心性之学。
道、象、言的关系——道显为象,象以为形,言以定形,在我的理解来讲,中国的文化传统观,它很独特,我常常说它是一个象在形先的传统,而不是形在象先,所以我们这个象就不为形所拘。所以,我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要去开出现代化。但是实际上,严格来讲,我们也不是用古代的东西来解释外国的东西,不是这么回事。我个人觉得,21世纪以来的当代新儒家、大陆新儒家,至少我的一些朋友,他们是这样思考问题的,不会老是陷在20世纪的思想方式中去仅仅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,然后说中国文化是特殊的,中国哲学是特殊的,大路朝天,各走半边。 [19]见《庄子·达生》。
很多儒者是这样想问题的:先读儒书,然后再看现实不是这样的。我的生活儒学,就是试图发现一个更加本源的视域,就是说:不管它是形而下者、还是形而上者——比如宗教的上帝、或者哲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、绝对实体,包括中国式的实体,它们都是存在者,都面临着20世纪思想视域应有的发问:存在者是何以可能的?不仅这样的形而下者、而且这样的形而上者是何以可能的?当我们进一步追溯,我们发现:所有的形而上者都是哲学家的构造(这是我现在的一个基本想法),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哲学家,他们居然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而上者。从这里出发,郭象对《庄子·则阳》篇的莫为与或使二说会选择什么不言而喻:季真曰,道莫为也。
中国的自然概念既有复杂的演变过程和谱系,又有非常多的解释和运用,这里的考察所论及它的一些涵义和特性,主要有现实实体的自然、万物本性的自然、本体及本性的自然、法则的自然、非故意和非主使的自然、万物自己造就自己的自然、规范和境界的自然等。王充强调,万物的产生和活动,都是天和天道自然无为的结果。(106)朱熹:《太极图说解》,《朱子全书》13,第70页。(61)参见朱世卿:《性法自然论》,《广弘明集》卷22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1年,第264页。
(61)为了将礼乐正当化,朱世卿指出,表面上看,礼乐是人为的东西,但实际上它们都具有难知的内在根据。根据何晏的《无名论》,夏侯玄认为自然即是道:天地以自然运,圣人以自然用。
夫天且不能自有,况能有物哉!故天者,万物之总名也。他遵循的自然之道的自然是指天时人心技能和势位。(29)成玄英以造物的大块为自然,也是把自然看成是本体:大块者,造物之名,亦自然之称也。关 键 词:自然 实体 本性 莫为 自成 境界 nature substance natural character non-action self-becoming realm 中国的自然概念从古代语境到近代语境经历了许多过程和变化,涉及的东西非常之多。
然则罪福之应,唯其所感。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佛老两教的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批评,在佛、道对自然的理解和解释中也表现了出来。根据张载《正蒙》的说法,它是日月得到天的自然之理(65)。(16)参见W.顾彬:《中国文人的自然观》,马树德译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0年,第148-149页。
《论衡·自然篇》:或说以为天生五谷以食人,生丝麻以衣人,此谓天为人作农夫桑女之徒也,不合自然,故其义疑,未可从也。如王阳明认为,人时时刻刻存持天理,就是立志,就能达到自然:只念念要存天理,即是立志。
(17)陶诗中的自然也有指事物自身变化、非外力作用的意思,如《形影神》中说的故极陈形影之苦,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就是如此。这是道家自然概念前后发生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,也是中国自然概念一个很重要的含义。
开始的无从下手和笨拙的勉强、不自然,到后来就有了得心应手和出神入化的自然境界,还会有创造如自然的超级境界。(64)僧肇:《肇论·涅槃无名论》,张春波:《肇论校释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0年,第203页。根据朱世卿的说法,它是指人生中的哀乐喜怒,伏之于情,感物而动。他说的好安而恶危,好逸而恶劳的民之性,同他在下文中说的以从容为欢的人性人之真性一样,也是指人的先天欲求的自然。与此相反,莫为说则认为宇宙和万物何以如此是它们自身的原因所致,在它们自身之外没有什么力量决定它们。(76) 道生的说法与此有所不同,他将自然看成是比因缘更根本的东西:作有故起灭,得本自然,无起灭矣。
《中华道藏》本订为自然者,与道同体异号非常恰当。这就像小孩子的天真那样。
但从《老子》文本本身来说,这一解释根本不是老子所要表达的意义。从它指莫为非造作到指普遍的法则再到准则和境界。
如《本际经·道性品》(卷四,敦煌本)说:言道性者,即真实空……无造无作,名曰无为。同样,尧和桀也出于他们自身的兴趣而表现他们的自然倾向,自然而然,相互否定。
罗钦顺认为天道自然是人道当然的基础,又是人道应该遵循的法则:天之道莫非自然,人之道皆是当然。《庄子》外杂篇使用的纯朴、纯真意义上的人的天和性,是天德的同义语。(同上书)这是大家熟知的。自然道尔,寻其所以,即一妙本,复何所相仿法乎?(40)据此,自然是妙本之性,也是道之性。
如《庄子注·知北游》说:谁得先物者乎哉……吾以自然为先之,而自然即物之自尔耳……明物之自然,非有使然也。孙绰的《喻道论》认为佛是体道者,其无为就是虚静自然的境界:夫佛也者,体道者也。
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(其一)诗中的自然也有可能是指田园和田野。(35)更进一步,道教又为虚无赋予了本体的意义,甚至认为它和自然都比道根本。
推自然之性,与天合同。作为道、理、数、命等,它是事物的不同规律、法则和秩序。
按照老子的义理,道是天地和万物的根本,它创造了万物,又是万物的普遍根据和统一本质。人们限于古典语境并在同西方的自然概念对比中对它提出的解释,往往也只是强调它的某一侧面而未能顾及它的其他侧面②,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去探究自然概念是可行的选择之一,但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来揭示它的涵义和特性,那就需要尽量将它的一些重要方面都呈现出来,而且观察它的范围也不能限于古代语境,应该延长到中国近代的语境中。自己决定自己一方面说自己是自由的,另一方面说这又是自己不得不如此的,这是人的自然之命,是他自己的自然而然,又是他不得不然。问曰:有人言:‘自然有因,自然无因,万化不同,皆自然有,故无同前过。
(96)朱熹:《答徐居甫》,《朱子全书》23,第2786页。如天瑞为故,自然焉在?无为何居?(89) 郭象的莫为自然论,一是否定目的论的天,像王充所说一样,把天看成是纯粹的自然:天者,自然之谓也。
相反,在融合中,自然又被认为是同因缘和因果报应统一的。(21)相对于生和性,老子创制的自然这个词是晚出的,而且他的用法中也没有表示物性和人性的意义。
《庄子·天地》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,只是它没有用自字,而只是用了化和定字,但其化和定,同老子说的自化和黄老学说的自定意思一致,同样是指万物和百姓的活动方式: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这里的自然具体是指释智谋去巧故和不害其天,这是在反求诸己和养生方面的非故意非造作等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